Nature兩次拒稿!瀕臨解散的小組寫下100多頁申訴信

2023-04-06 20:54:51
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發(fā)布時間:2023/4/6 20:23:27
選擇字號:
Nature兩次拒稿!瀕臨解散的小組寫下100多頁申訴信

 

2021的新年鐘聲,與殷逸臣手中的實驗瓶碰撞交錯著。他眉頭微皺,因為手上的研究連續(xù)幾年看不到希望,這個研究小組正瀕臨解散。

讀博期間的他一直執(zhí)念于開發(fā)出新型的鹵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而“錯誤”的思路直接把研究導向了“死胡同”。

一次小組例會后,殷逸臣腦中闖入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把傳統(tǒng)石榴石型鋰鑭鋯氧電解質中的氧換成氯離子,會生成什么?

就是這個過于“直接”又有些“不太靠譜”的設想,竟讓他們最終發(fā)現了鑭系金屬鹵化物基固態(tài)電解質新家族LixMyLnzCl3。

其研究過程曲折,發(fā)表過程也很折磨。投稿給《自然》后,曾遭到同一審稿人兩次拒稿。不曾怯場的他們,兩次向編輯部提交申訴,洋洋灑灑寫下100多頁的申訴信。最終,《自然》編輯部“拍板”接收。

4月5日,《自然》正式發(fā)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宏斌與合作者的這項新發(fā)現。“歷史最終站在了我們這邊。”已經在做博士后的殷逸臣對《中國科學報》說。

圖片

姚宏斌指導學生們做實驗。代蕊攝

“不甘心”

近年來,關于鋰電池爆炸的事件并不罕見,而電池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解質。

由于目前主流商用的液態(tài)電解質具有揮發(fā)性和高度可燃性,人們便將目光轉向了安全性更高、有望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固態(tài)電解質。

但傳統(tǒng)固態(tài)電解質的研究思路,一直面臨著難以兼容高電壓正極、對鋰金屬不穩(wěn)定、原材料成本高等難題。

這也是姚宏斌團隊一直在“死磕”的事情,他們希望開發(fā)出有應用前景的金屬鹵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

可惜的是,他們的研究思路出了“錯”。

2019年,姚宏斌團隊發(fā)現了一種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梯度導鋰層,不僅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還提升了鋰金屬電池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順著這個思路,他們想,或許能開發(fā)出一種正式鈣鈦礦型的氯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

兩年多的實驗結果,讓大家越來越看不到希望,“在氯化物的范疇里,正式鈣鈦礦結構更適合做發(fā)光,并不是鋰離子傳導的最優(yōu)選擇。”殷逸臣說。

姚宏斌有兩個小組,一個是高效金屬鹵化物發(fā)光材料及器件應用方向,即“發(fā)光組”,另一個是新型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方向,也就是“固態(tài)組”。

殷逸臣所在的就是“固態(tài)組”。那兩年,本就人數占優(yōu)的“發(fā)光組”成果頻出,而跑偏的“固態(tài)組”深陷泥淖,人數也越來越少。

即便如此,姚宏斌對“固態(tài)組”的研究一直堅定支持,有時也故意開玩笑:“‘固態(tài)組’可要加油啊,你們花的可都是‘發(fā)光組’的經費。”

殷逸臣的心理憋著一股勁。

2021年寒假,在讀博二的殷逸臣留在了實驗室。雖然碩博連讀的他早就達到了畢業(yè)要求,但一想到放棄已有研究,一股“不甘心”涌上心頭。

一次小組例會上,姚宏斌提到新型鹵化物電解質設計可以借鑒傳統(tǒng)的氧化物或者硫化電解質。這句話,在殷逸臣的腦海中發(fā)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

殷逸臣發(fā)現,已發(fā)表的氯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Li3InCl6,Li2ZrCl6,都能找到氧化物中的對應Li3InO3,Li2ZrO3,“這樣類比的話,如果把石榴石氧化物電解質鋰鑭鋯氧中的氧,換成氯離子,是否能有新的發(fā)現?”

由于氧離子和氯離子的電荷數,與金屬離子的配位鍵的鍵長和鍵強完全不同。對于這個過于“直接”的想法, 姚宏斌雖然感到“不太靠譜”,但并沒有阻止他嘗試。

實驗結果讓大家喜出望外,尤其是看到反應后樣品仍然保持了初始LaCl3晶相結果的時候,姚宏斌感到這個體系“非同尋常”。

“姚老師非常尊重我們的想法,他的理性、開明、耐心,充分地激發(fā)了我。”殷逸臣說。

最終,經過優(yōu)化,他們發(fā)現了新型的鑭系金屬鹵化物基固態(tài)電解質新家族LixMyLnzCl3,這種固態(tài)電解質可以直接與鋰金屬負極和三元正極匹配,實現無任何電極修飾且室溫可運行的全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

圖片

實驗中的殷逸臣。代蕊攝

“傳承”

如果說殷逸臣為大家開了一條新路,把研究推向遠方的,還有另外3位共同一作。除了負責冷凍電鏡方面重任的浙江工業(yè)大學博士盧功勛,其他2位也是姚宏斌的學生。

“00后”楊競天16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大三那年,他對交叉學科產生濃厚興趣,便加入了姚宏斌的課題組,成了跟著殷逸臣的 “師弟”。

雖然年齡最小,但楊競天有著很強的理論功底,除了承擔著固態(tài)電解質合成重要任務,對固態(tài)核磁表征結果的機理解釋,也補足了團隊此前的空白。

提及楊競天,姚宏斌和殷逸臣未有一絲年齡“偏見”,反而滿是肯定,“我們在固態(tài)核磁分析上遇到難以解釋的地方,會經常找競天討論。”姚宏斌說。

這恰好與更多依靠直覺、“天馬行空”型的殷逸臣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姚宏斌的研究生羅錦達也是在關鍵時刻補位的重要角色。就在研究推進時,負責計算模擬的成員因故退出,尷尬之際,有一些計算基礎的羅錦達主動扛下了大旗,從零開始向中國科大教授李震宇學習分子動力學。

回頭看時,他們反倒感謝當初的小意外,這也倒逼這個課題組的計算模擬能力實現了從無到有。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遇到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姚宏斌感慨道。

如今,楊競天已經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回憶起曾經的“大家庭”,依然感動。

“殷逸臣師兄非常努力,他一周7天都在實驗室,而且從不會把閑雜瑣事甩給我們,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們做實驗。”楊競天說。

在他們眼中,姚宏斌也從來不是在“二線”指揮的導師,而是實實在在參與實驗,對每個學生的進度和未來都十分關心。

“這可能是一種傳承吧。”姚宏斌說。

姚宏斌讀博士時師從中科院院士俞書宏,“雖然他很忙,但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么培養(yǎng)學生,怎么支持我們的發(fā)展。”后來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崔屹組作博士后,也是經俞書宏的推薦。

圖片

姚宏斌。代蕊攝

“我還是我”

雖然已經發(fā)表了130余篇SCI論文,還連續(xù)三年獲得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稱號,但這卻是姚宏斌團隊第一次向《自然》投稿。

而審稿的過程,像這項研究一樣,充滿了波折。

2021年12月23號,他們自信滿滿地將文章投給了《自然》,論文很快送審。就在大家期待“修改”意見時,等來的卻是“拒稿”。

其中一號審稿人對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結構,與已報道的傳統(tǒng)鹵化物完全不同”,但二號審稿人卻質疑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還對電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一正一負”的結果,《自然》決定拒稿。而對這項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有著堅定信心的他們,最終決定申訴。

“‘獅子搏兔,尚用全力’,何況我們處于‘弱勢’。”決定一搏的殷逸臣給審稿回復定了一個格調:源于審稿意見,高于審稿意見。

為此,他們花費5個月時間讓數據、電池性能等達到了二號審稿人的要求,同時還向期刊編輯部寫下70多頁的申訴信。

不久后,他們迎來第二輪審稿。由于申訴理由充分地回復了此前的審稿意見,二號審稿人也承認了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但又“加碼”了很多新要求,并建議改投《自然材料》。

面對第二次拒稿,他們感到有些疑惑。討論之后,決定再次向期刊編輯部投遞了20多頁的申訴信。

一個月后,事情迎來轉機。“期刊編輯認可了我們的努力,同時可能也感覺到有些審稿意見有些‘苛刻’,所以決定‘重新考慮’。”殷逸臣說。

在第三次審稿意見中,二號審稿人也僅提出了一些關于文章布局、實驗細節(jié)等非科學性問題上的建議。最終,編輯部做出原則性接收的決定。

面對兩次拒稿,仍然全力支持學生們申訴,這或許與姚宏斌近年心態(tài)的轉變有關。

就在研究進行時,姚宏斌的孩子得了場大病。2021年底,他們從合肥輾轉到上海的醫(yī)院,準備為孩子做一場風險極大的手術。

為了不耽誤論文的投稿,姚宏斌白天跟妻子在醫(yī)院照顧孩子,晚上就跑到附近的快捷酒店改論文。

手術那天,姚宏斌徹夜未眠,空氣中滿是錯亂的呼吸和心跳聲。所幸,手術還算成功。10天后,他們的論文也正式投給《自然》。

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姚宏斌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沉穩(wěn),“不管遇到什么問題,總會有解決辦法。機會來了,我們就抓住,只要盡了努力就好。”

對于很多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來說,《自然》這類頂刊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我現在想,發(fā)了《自然》又怎么樣?我還是我,還是做原來的事情。”姚宏斌更在乎的是,曾經走進死胡同的研究有了新方向,或許未來可以多爭取些支持,能夠帶著學生們安心地做感興趣的課題。

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99-8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2021的新年鐘聲,與殷逸臣手中的實驗瓶碰撞交錯著。他眉頭微皺,因為手上的研究連續(xù)幾年看不到希望,這個研究小組正瀕臨解散。


(相關資料圖)

讀博期間的他一直執(zhí)念于開發(fā)出新型的鹵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而“錯誤”的思路直接把研究導向了“死胡同”。

一次小組例會后,殷逸臣腦中闖入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把傳統(tǒng)石榴石型鋰鑭鋯氧電解質中的氧換成氯離子,會生成什么?

就是這個過于“直接”又有些“不太靠譜”的設想,竟讓他們最終發(fā)現了鑭系金屬鹵化物基固態(tài)電解質新家族LixMyLnzCl3。

其研究過程曲折,發(fā)表過程也很折磨。投稿給《自然》后,曾遭到同一審稿人兩次拒稿。不曾怯場的他們,兩次向編輯部提交申訴,洋洋灑灑寫下100多頁的申訴信。最終,《自然》編輯部“拍板”接收。

4月5日,《自然》正式發(fā)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姚宏斌與合作者的這項新發(fā)現。“歷史最終站在了我們這邊。”已經在做博士后的殷逸臣對《中國科學報》說。

姚宏斌指導學生們做實驗。代蕊攝

“不甘心”

近年來,關于鋰電池爆炸的事件并不罕見,而電池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解質。

由于目前主流商用的液態(tài)電解質具有揮發(fā)性和高度可燃性,人們便將目光轉向了安全性更高、有望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固態(tài)電解質。

但傳統(tǒng)固態(tài)電解質的研究思路,一直面臨著難以兼容高電壓正極、對鋰金屬不穩(wěn)定、原材料成本高等難題。

這也是姚宏斌團隊一直在“死磕”的事情,他們希望開發(fā)出有應用前景的金屬鹵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

可惜的是,他們的研究思路出了“錯”。

2019年,姚宏斌團隊發(fā)現了一種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梯度導鋰層,不僅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還提升了鋰金屬電池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順著這個思路,他們想,或許能開發(fā)出一種正式鈣鈦礦型的氯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

兩年多的實驗結果,讓大家越來越看不到希望,“在氯化物的范疇里,正式鈣鈦礦結構更適合做發(fā)光,并不是鋰離子傳導的最優(yōu)選擇。”殷逸臣說。

姚宏斌有兩個小組,一個是高效金屬鹵化物發(fā)光材料及器件應用方向,即“發(fā)光組”,另一個是新型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方向,也就是“固態(tài)組”。

殷逸臣所在的就是“固態(tài)組”。那兩年,本就人數占優(yōu)的“發(fā)光組”成果頻出,而跑偏的“固態(tài)組”深陷泥淖,人數也越來越少。

即便如此,姚宏斌對“固態(tài)組”的研究一直堅定支持,有時也故意開玩笑:“‘固態(tài)組’可要加油啊,你們花的可都是‘發(fā)光組’的經費。”

殷逸臣的心理憋著一股勁。

2021年寒假,在讀博二的殷逸臣留在了實驗室。雖然碩博連讀的他早就達到了畢業(yè)要求,但一想到放棄已有研究,一股“不甘心”涌上心頭。

一次小組例會上,姚宏斌提到新型鹵化物電解質設計可以借鑒傳統(tǒng)的氧化物或者硫化電解質。這句話,在殷逸臣的腦海中發(fā)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

殷逸臣發(fā)現,已發(fā)表的氯化物固態(tài)電解質Li3InCl6,Li2ZrCl6,都能找到氧化物中的對應Li3InO3,Li2ZrO3,“這樣類比的話,如果把石榴石氧化物電解質鋰鑭鋯氧中的氧,換成氯離子,是否能有新的發(fā)現?”

由于氧離子和氯離子的電荷數,與金屬離子的配位鍵的鍵長和鍵強完全不同。對于這個過于“直接”的想法, 姚宏斌雖然感到“不太靠譜”,但并沒有阻止他嘗試。

實驗結果讓大家喜出望外,尤其是看到反應后樣品仍然保持了初始LaCl3晶相結果的時候,姚宏斌感到這個體系“非同尋常”。

“姚老師非常尊重我們的想法,他的理性、開明、耐心,充分地激發(fā)了我。”殷逸臣說。

最終,經過優(yōu)化,他們發(fā)現了新型的鑭系金屬鹵化物基固態(tài)電解質新家族LixMyLnzCl3,這種固態(tài)電解質可以直接與鋰金屬負極和三元正極匹配,實現無任何電極修飾且室溫可運行的全固態(tài)鋰金屬電池。

實驗中的殷逸臣。代蕊攝

“傳承”

如果說殷逸臣為大家開了一條新路,把研究推向遠方的,還有另外3位共同一作。除了負責冷凍電鏡方面重任的浙江工業(yè)大學博士盧功勛,其他2位也是姚宏斌的學生。

“00后”楊競天16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大三那年,他對交叉學科產生濃厚興趣,便加入了姚宏斌的課題組,成了跟著殷逸臣的 “師弟”。

雖然年齡最小,但楊競天有著很強的理論功底,除了承擔著固態(tài)電解質合成重要任務,對固態(tài)核磁表征結果的機理解釋,也補足了團隊此前的空白。

提及楊競天,姚宏斌和殷逸臣未有一絲年齡“偏見”,反而滿是肯定,“我們在固態(tài)核磁分析上遇到難以解釋的地方,會經常找競天討論。”姚宏斌說。

這恰好與更多依靠直覺、“天馬行空”型的殷逸臣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姚宏斌的研究生羅錦達也是在關鍵時刻補位的重要角色。就在研究推進時,負責計算模擬的成員因故退出,尷尬之際,有一些計算基礎的羅錦達主動扛下了大旗,從零開始向中國科大教授李震宇學習分子動力學。

回頭看時,他們反倒感謝當初的小意外,這也倒逼這個課題組的計算模擬能力實現了從無到有。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遇到這些優(yōu)秀的學生。”姚宏斌感慨道。

如今,楊競天已經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研究生,回憶起曾經的“大家庭”,依然感動。

“殷逸臣師兄非常努力,他一周7天都在實驗室,而且從不會把閑雜瑣事甩給我們,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們做實驗。”楊競天說。

在他們眼中,姚宏斌也從來不是在“二線”指揮的導師,而是實實在在參與實驗,對每個學生的進度和未來都十分關心。

“這可能是一種傳承吧。”姚宏斌說。

姚宏斌讀博士時師從中科院院士俞書宏,“雖然他很忙,但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么培養(yǎng)學生,怎么支持我們的發(fā)展。”后來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崔屹組作博士后,也是經俞書宏的推薦。

姚宏斌。代蕊攝

“我還是我”

雖然已經發(fā)表了130余篇SCI論文,還連續(xù)三年獲得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稱號,但這卻是姚宏斌團隊第一次向《自然》投稿。

而審稿的過程,像這項研究一樣,充滿了波折。

2021年12月23號,他們自信滿滿地將文章投給了《自然》,論文很快送審。就在大家期待“修改”意見時,等來的卻是“拒稿”。

其中一號審稿人對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結構,與已報道的傳統(tǒng)鹵化物完全不同”,但二號審稿人卻質疑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還對電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一正一負”的結果,《自然》決定拒稿。而對這項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有著堅定信心的他們,最終決定申訴。

“‘獅子搏兔,尚用全力’,何況我們處于‘弱勢’。”決定一搏的殷逸臣給審稿回復定了一個格調:源于審稿意見,高于審稿意見。

為此,他們花費5個月時間讓數據、電池性能等達到了二號審稿人的要求,同時還向期刊編輯部寫下70多頁的申訴信。

不久后,他們迎來第二輪審稿。由于申訴理由充分地回復了此前的審稿意見,二號審稿人也承認了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但又“加碼”了很多新要求,并建議改投《自然材料》。

面對第二次拒稿,他們感到有些疑惑。討論之后,決定再次向期刊編輯部投遞了20多頁的申訴信。

一個月后,事情迎來轉機。“期刊編輯認可了我們的努力,同時可能也感覺到有些審稿意見有些‘苛刻’,所以決定‘重新考慮’。”殷逸臣說。

在第三次審稿意見中,二號審稿人也僅提出了一些關于文章布局、實驗細節(jié)等非科學性問題上的建議。最終,編輯部做出原則性接收的決定。

面對兩次拒稿,仍然全力支持學生們申訴,這或許與姚宏斌近年心態(tài)的轉變有關。

就在研究進行時,姚宏斌的孩子得了場大病。2021年底,他們從合肥輾轉到上海的醫(yī)院,準備為孩子做一場風險極大的手術。

為了不耽誤論文的投稿,姚宏斌白天跟妻子在醫(yī)院照顧孩子,晚上就跑到附近的快捷酒店改論文。

手術那天,姚宏斌徹夜未眠,空氣中滿是錯亂的呼吸和心跳聲。所幸,手術還算成功。10天后,他們的論文也正式投給《自然》。

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姚宏斌的心態(tài)也越來越沉穩(wěn),“不管遇到什么問題,總會有解決辦法。機會來了,我們就抓住,只要盡了努力就好。”

對于很多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來說,《自然》這類頂刊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我現在想,發(fā)了《自然》又怎么樣?我還是我,還是做原來的事情。”姚宏斌更在乎的是,曾經走進死胡同的研究有了新方向,或許未來可以多爭取些支持,能夠帶著學生們安心地做感興趣的課題。

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99-8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