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制度供給的兩個“一公里”

2021-12-13 12:10:57

李克強總理近日在上海主持召開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要求為市場主體的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會上強調(diào),地方和部門出臺政策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避免采取運動式、冒進式、一刀切的措施,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保證工作實效。

一項事關多方的公共政策,要很好地被各方接受,順利推行并取得工作實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來,一些地方的一些政策措施,特別是一些應急性措施的出臺,引發(fā)一定爭議,就體現(xiàn)了這種復雜性。

引發(fā)爭議的政策,不一定都是壞的政策。有的可能是政策設計本身出了問題,有的可能是犯了運動式冒進或脈沖式執(zhí)行的錯誤。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有些政策措施來得突然,之后又悄然緩釋、化于無形,讓人無法預判、把握和響應。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可能身處一個“理解成本”較高的社會——被他人理解、理解他人,都很難。而且,這個“理解成本”,成為了某些領域的制度成本,有一定的頑固性,削減起來不是那么容易。問題就在于,當你相信一項政策是好政策的時候,怎么讓別人也相信?

一方面,有些政策,需要專家去解讀,需要機構去宣講,需要媒體去廣為傳播,需要充分地解釋轉(zhuǎn)化。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如此。特別是直接關乎市場主體、社會主體切身感受和利益的政策,為什么不能在一開始就平實、樸素、淺白、通俗一點呢?宏觀的太多,抽象的太多,“八股文”太多,“原則上”太多,高大上和文縐縐的太多。端著架子、板著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貼合豐富、生動、具象場景的細則、實操辦法,很欠缺。真心希望需要“翻譯”的政策越少越好。

另一方面,一部分“自媒體”倒是高度敏感,蹭熱點、帶風向,但是經(jīng)常把經(jīng)念歪,曲解政策措施的初心。在個別地方、個別領域,“塔西佗陷阱”陰影揮之不去——不管職能部門說什么做什么,經(jīng)常被輿論默認為說假話空話,被冤枉為做壞事。如果新政、新策“界面”不宜人、“接口”不友好,市場和社會主體往往“寧可信其弊、不愿信其利”。

這就是政策創(chuàng)新或制度供給的兩個“一公里問題”——“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這兩個“一公里”不解決好,久而久之,供給端和接受端之間會產(chǎn)生間隙,甚至鴻溝。如果兩端都有情緒,都覺得委屈,難免就會抬高綜合治理成本,拉低經(jīng)濟總體效率。必須要從這個高度和緊迫性,來看待好政策“不被理解”和“不理解”的棘手問題。

所謂打通“最先一公里”,就是要求政策創(chuàng)新者或制度供給者走出辦公室,走進生產(chǎn)線,走進大街小巷,到現(xiàn)場去“智敏”感知社會和市場主體的訴求,和受眾同頻共振,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答案往往在第一線,在群眾的吐槽和抱怨中。一定要擯棄“我認為”“我感覺”“我想象”的作風,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在約束條件下拿出建設性的預案,幾上、幾下,反復交互,凝聚共識,再形成最后的方案。

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解決方案要讓群眾聽得到、看得懂、夠得著、用得上。唯有如此,大家先有參與感,再有獲得感,有需要的人自然會起而行之,避免政策空轉(zhuǎn)、制度閑置,并在過程中迭代優(yōu)化、動態(tài)優(yōu)化。

政策、制度、方案,往往是被群眾的需求pull(牽引)出來,論證成型后,再push(推送)給群眾。暢通傳導機制、優(yōu)化互動機制,是重中之重。尤其在跨周期、逆周期的宏觀調(diào)控,更要上下結合,共識先行。都說信心貴如黃金,但是信心從來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源于縱向、橫向、斜向的交互。

有些第一時間似乎讓人費解,或者感覺很突然的措施、指令、導向,背后基本具有合情合理合法的理由。然而因為信息不對稱,社會和市場主體不掌握決策的邏輯,于是產(chǎn)生了誤會,這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不妨創(chuàng)造條件,克服困難,盡量把邏輯、場景攤開來,把變與不變都呈現(xiàn)給大家,以提高工作實效。不能讓全社會去猜,因為信心和共識,容易在猜疑中被打折扣、被熔蝕的。

舉一個對待民企的例子?!懊駹I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是我們自己人”,可謂一錘定音。這個重要論斷,應該足以化解一切的“不被理解”和“不理解”,但是輿論場上還是雜音迭出,我們要深刻反思啊。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標簽: 供給 一公里 制度 工作 總理 地方政府 負責人 座談會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