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并不簡單等同于生產力,只有把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yè)化,科技才能變成生產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國家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變?yōu)樯a力呢?
日前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及,“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高校教師的參與,他們是技術發(fā)明人,最熟悉和了解技術,沒有他們的深度參與,項目中試都很難成功,更別說產業(yè)化了。”
筆者很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深度參與,但同時也認為,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除了科研人員,還需要科研管理人員的深度參與。因為他們了解技術和市場,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員,是技術走向市場的“紅娘”。
科研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研活動順暢進行的必要保障。它既與具體的科研工作不同,也與一般的事務性、執(zhí)行性的行政工作相區(qū)別,有著特定的功能和要求,是一項兼具科學研究與行政管理的復雜工作。科研管理的好壞是影響高校和科研院所項目爭取、科研水平高低和成果產出多寡的重要因素。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懂科技成果轉化的科研管理人員把技術和市場銜接起來,但想讓科研管理人員深度參與并不容易。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定位純粹只是服務,科研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工作任務繁重、地位不高、晉升空間有限、考核激勵機制不健全,諸如“沒有合理、完備的晉升通道,評到副高就基本到天花板了”“干好干壞都一樣,沒有合理的激勵機制”之類的情況比較普遍。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其中不少都明確了獎勵對象包括“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
據筆者了解,目前較少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能把科研管理人員作為“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表示,想獎勵不知道如何獎勵,如獎勵哪些科研管理人員、獎勵多少合適,既然搞不清楚,那就先不獎勵。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少有效激勵,科研管理人員沒有深度參與,科研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盡管國家多部委密集發(fā)文,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評價機制,堅持創(chuàng)新在科技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但筆者認為完善科研管理評價機制也應是其中重要內容之一。
筆者呼吁,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更加重視科研管理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出臺相應的針對性激勵措施,鼓勵科研管理人員深度參與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特別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
筆者也建議,深度參與不是完全參與,術業(yè)有專攻,科研管理人員還是要注重發(fā)揮“紅娘”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和模式創(chuàng)新,走協(xié)同創(chuàng)新之路,促進政產學研用各個主體全方位協(xié)同參與,共同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
標簽: 成果轉化